從空中俯瞰貴州,青山滴翠、碧水含情,一場綠色盛宴就在眼前:紅楓湖,是無邊無際的綠;加榜梯田,是層次多元的綠;梵凈山,是隨性通透的綠;湄潭茶海,是清新襲人的綠……
讓黔貴大地綠更濃。自2017年設立“貴州生態日”以來,貴州全力推進大生態戰略行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整體性躍升——
綠色經濟占比45%;森林覆蓋率達62.12%;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7.7%;9個中心城市AQI(空氣質量指數)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8.4%……“山地公園省”成為近悅遠來的宜居家園、旅游樂園、鄉愁故園,綠水青山已然成為貴州的驕傲。
優良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作為名副其實的生態“優等生”,貴州向“綠”而行,奮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樣板”,掀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序章。
“綠”字為底——
最鮮明態度實現破局
貴州開陽,洋水河。過去的磷礦石開采企業和磷化工企業早已不見蹤影,“現在空氣里沒有了濃烈的磷味道,揚塵和噪聲也減少了,水清岸綠,安逸得很。”住在河邊的茍錢雙,見證了洋水河的“前世今生”。
洋水河是烏江二級支流,上世紀末,由于沿線磷礦石開采企業外排廢水和磷化工企業跑冒滴漏,洋水河水體總磷嚴重超標,成為遠近聞名的“牛奶河”。
2018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曝光“洋水河總磷污染”。貴州省、貴陽市高度重視,通過“九大提升工程”,讓河流水質總磷從8.0mg/L左右下降至0.2mg/L,水質達到地表水三類。
洋水河的治理,折射出貴州在推進生態治理上,不逃避問題、不懼怕難題的鮮明態度!
涼都六盤水,曾經“依靠煤”,再到“做足煤”,如今“不唯煤”,轟響了綠色新引擎,茫茫荒山再現綠意,昔日的煙塵蔽日,一去不返。
銅仁萬山區,曾經千瘡百孔、汞盡城衰的破敗景象,如今變廢為寶、風光旖旎,從“銹”到“秀”的華麗轉身,闖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綠色發展的涅槃之路。
…………
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貴州以“綠”為底,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青山綿延,流水不息。“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緊盯污染防治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入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和固廢治理、環境風險防控五場標志性戰役,重點實施白酒、錳、磷、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危險廢物、工業園區七個專項攻堅行動,系統解決突出環境污染問題和城鎮、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問題,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推動污染防治在重點區域、重要領域實現新的突破。”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楊同光說。
精妙“碳”索——
新發展理念蓄能升級
2月15日,全省第一張林業碳票在黔西市頒發。貴州持續探索以林業碳票作為貸款的可質押物,參與碳票存儲、交易、融資等,推動碳票變現,讓“碳票”真正變“鈔票”。
5月7日,雷山縣人民法院發出貴州首份《碳匯認購令》,責令濫伐林木的被告臺江縣人李某,向劍河縣林業局繳納用于生態修復的“碳匯”認購資金11385.6元。這一創新舉措借司法力量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5月27日,荔波農商銀行與荔波縣堯明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簽訂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合同,向其發放貸款100萬元。這是全省首筆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讓活樹變活錢、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
6月14日,織金縣貴州烏蒙利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獲得貴州首張茶園林業碳票。該公司所持碳票涉及茶園面積5773畝,輻射帶動10個鄉鎮21個村發展茶葉種植核定碳減排量6774.46噸。
抓住綠色低碳發展帶來的機遇,才能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空間格局。
走進貴州首個“水光互補”示范發電項目——威寧自治縣玉龍鎮象鼻嶺水電廠,牛欄江水緩緩流入電站大壩,不遠處的光伏基地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
通過“水、光、農”互補模式進行開發,該電廠的水電、光伏產生的綠色電能通過500千伏烏撒線輸送到千家萬戶。
“目前,在畢節、六盤水、安順、黔西南、黔南建設的五個百萬千瓦級大型光伏基地和位于烏江、北盤江、南盤江、清水江等流域的在建水風光綜合基地正有序推進。”省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陳華介紹。
新國發2號文件賦予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戰略定位,貴州精妙“碳”索,在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上,正邁出堅實有力步伐。
綠富同興——
產業鏈延伸催生裂變
6月15日下午,由省生態環境廳、農工黨貴州省委主辦的大方縣單株碳匯項目購碳活動啟動儀式在貴陽舉行。省農工黨黨員代表和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現場共購買近7萬棵樹木的70萬千克碳匯,讓當地百姓增收20.6萬元。
黔貴大地,山水藏“富”!既要溫飽也要環保,既要生活也要生態。貴州在“綠富同興”下狠功夫,不斷挖掘出生態潛力,激活發展的生態價值。
2021年,貴州林下經濟發展面積達2800萬畝,全產業鏈產值達560億元,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3719億元……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探索和實踐省份之一,貴州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道路。
站在湄潭縣復興鎮隨陽山村八角山上,透過薄薄霧靄,民居、田園、山水,一幅如畫風光徐徐鋪展。72歲的老支書范佐文做夢都沒想到,昔日偏遠的小山村,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鄉村休閑旅游目的地。
一葉生一業!
湄潭以茶葉為主導產業,隨陽山村種綠、護綠、養綠,堅持走茶旅融合發展道路,打造“茶葉為媒、茶海為景、文化為魂”的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當地群眾靠山吃山吃出了“新味道”。
“目前,海雀村參與單株碳匯項目共有50戶,每戶每年收入1350元。今年,我們要努力擴大規模,繼續推進碳匯經濟發展,讓家家戶戶都端上‘綠飯碗’。”在赫章縣河鎮彝族苗族鄉海雀村,名譽支書文正友把他心里的“新算盤”說給記者聽。
一樹興一村!
海雀村是我省單株碳匯精準扶貧試點地,參與單株碳匯項目的已有2.25萬棵樹,每年總收入有6.75萬元。
“處處見綠,遍地生綠,綠色產業變成綠色銀行,綠色讓海雀更富。”文正友的話語間有興奮、有感慨,“海雀村充分依托萬畝林場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林下種養特色產業。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民宿,目前已建成18家,今年預計能增加到38家。”
綠色相伴,奮勇前行。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充分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職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迭代升級,加強全鏈條防控、全形態治理、全地域保護……貴州,正飽蘸綠意寫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