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銅仁市大龍開發區年產25萬噸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項目施工現場,100余臺運輸機、破碎機、挖掘機正緊張有序作業。
作為全省新能源電池材料“一核兩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龍開發區搶抓“風口”機遇,以新型功能材料產業為首位產業,引進在建一批優質項目,上半年新能源電池材料產業產值增速達到81.8%。
火熱的施工現場、優質的產業項目、延伸的產業集群,折射出全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圍繞“四新”主攻“四化”的蓬勃景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新時代十年,貴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把總書記的關懷厚愛轉化為奮進趕超的強大力量,實現雄渾磅礴的“千年之變”、亙古未有的偉大跨越、趕超進位的“黃金十年”,經濟社會發展發生歷史性巨變、取得歷史性成就。
黔山秀水間,新業績不斷創造,新局面不斷打開。以趕超進位的發展勢頭、整體躍升的良好生態、飽滿充實的“民生三感”作答,貴州豪情滿懷書寫新時代奮進答卷,信心滿滿闊步高質量發展新未來。
發展答卷:趕超進位氣象新
蒼山如海、連峰際天,在貴州的深山密林處,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正“注視”著茫茫蒼穹。
7月,一則喜訊傳來: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已發現660余顆新脈沖星,成為世界上發現脈沖星效率最高的設備。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貴州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有力推進“四新”“四化”“四區一高地”等各項重點任務,經濟畫卷中新動能不斷演繹著精彩——
5月,一列滿載50個標準集裝箱的中歐班列從貴州鐵投貴陽都拉營國際陸海通物流港駛出,半個月后到達匈牙利布達佩斯。其中5個貨柜橡膠制品由越南胡志明市經公鐵聯運乘中老鐵路抵達貴陽,以貴陽為中轉中心,首次實現中老鐵路與中歐班列銜接運行測試。
4月,貴州首座“提籃”式公路橋梁——G320線花魚洞大橋被國際橋梁大會授予“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是繼北盤江大橋、鴨池河大橋、平塘大橋之后的貴州第4座,全國第9座獲得被譽為橋梁界“諾貝爾”獎的橋梁。
3月,“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貴州作為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成為8個獲批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之一,深度參與這一國家超級工程之中。
一項項標志性工程加快建設,一座座新地標強勢崛起,交通、產業齊發力,經濟、民生全覆蓋,貴州經濟答卷的背后是一股“硬核力量”。
回首來路,貴州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效益同步提升。數據顯示:全省經濟總量由2012年的0.67萬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1.96萬億元,占全國經濟比重從1.25%上升到1.7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8947元上升到50808元。
世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感嘆,“所見之處,風生水起,貴州充滿無限潛力”。
“兩山”答卷:人與青山兩不負
貴州是磷礦資源大省,但伴隨而生的磷石膏,卻為貴州帶來了環境威脅。
一邊是發展所需,一邊是環保壓力。解決磷石膏問題成為時代賦予貴州堅守“兩條底線”的必答題。
2018年,為解決磷石膏給烏江、清水江帶來的環保威脅,建設好長江、珠江上游綠色屏障示范區,貴州率先在全國提出磷石膏“以渣定產”。按照“誰排渣誰治理,誰利用誰受益”原則,將磷石膏消納量與產品生產量掛鉤,倒逼企業減少磷石膏堆存。
2020年,貴州首次實現年度“產消平衡”,有效遏制了磷石膏堆存量的增長勢頭。
生態保護紅線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十年間,貴州全面推進河湖長制、林長制,狠抓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等反饋問題整改,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漁”要求,堅決打好污染防治“五場戰役”,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進。
在全省人民不懈努力下,貴州生態優勢持續鞏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不斷優化,森林覆蓋率達62.12%,中心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保持100%,30項生態文明制度改革成果列入國家推廣清單,綠色經濟占比達45%。
人與青山兩不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貴州大地得到了生動實踐,貴州逐漸走上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懸崖下的村寨”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已有不少村民靠著山水田園風光發展鄉村旅游。曾經“交通靠走,通訊靠吼”的深度貧困村已手握發展“金鑰匙”,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闊步前行。
在“中國竹子之鄉”遵義赤水市,竹林已成為當地群眾持續增收的“綠色銀行”,18萬竹農每年靠出售竹原料和竹筍增收致富。有的竹農家中擁有上百畝竹林,上半年挖筍、下半年伐竹,收入能到10萬元。
目之所及,貴州各地正努力實踐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兩座山一起建,百姓富和生態美兩個成果一起收。
民生答卷:“民生三感”更飽滿
鏡頭調轉,位于金沙縣巖孔壩區的3000多畝稻苗正長勢喜人,映襯著漂亮民居和蜿蜒的通村、通組公路,一派恬靜、富庶的現代鄉村景象。這一片稻田覆蓋了東光、云巖、金白、板橋四個社區,2.4萬人受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發展好產業,牽住鄉村振興“牛鼻子”。作坊變工廠,茶園變景區,貴州茶、刺梨、辣椒……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蓬勃發展,農業增加值由892.72億元增加到2877.74億元;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業創新發展十大工程提質增效,4A級以上旅游景區達142個。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貴州發展民生工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縮影。高清攝像頭全程記錄高空拋物,只需掃臉就可以自由出入……貴陽經開區正以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加快推進全封閉小區的智能化建設。目前,智慧社區建設項目已經完成55個老舊小區數字化改造,打造出了一批有特色、可推廣、可復制的智慧社區的最小單元和“一網統管”的特色場景。
“上學近了,環境好了。”得益于貴州省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陳宇航搬到銅仁市碧江區正光街道后,在正光幼兒園實現了就近入學。
為把教育這個民生實事辦好,“十四五”期間,貴州將推進學前教育普惠提質,實施義務教育公辦強校計劃,推進普通高中示范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實施中職“強基”、高職“雙高”和“黔匠”培養工程;實施高校提升行動,到2025年教育現代化進程力爭走在西部前列。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努力創造高質量發展新的“黃金十年”,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如畫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