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陽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強校工程實施方案》印發,明確將面向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圍繞嚴格招生管理、強化學校管理、加強隊伍建設、落實教學常規、提升辦學水平等工作內容,用四年時間,通過一系列措施,推動各區(市、縣)基本達到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標準,實現管理水平、隊伍素養、辦學質量、群眾滿意度“四個提升”。
《實施方案》提出,綜合《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等各項要求,制定《貴陽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強校評估方案》和評估指標體系。對照評估方案和評估指標體系,設立強校工程項目校,根據學校基礎設置強校工程培育校、強校工程實驗校、強校工程品質校三個發展梯度,將所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全部納入公辦強校培育對象。
《實施方案》明確,深化教育資源協同發展,實行“1+1+N”模式,組建三類教育共同體。一是區域共同體,以主城區為一環,花溪、烏當、白云為二環,“三縣一市”為三環,由一環引領二環輻射三環,形成“云巖—烏當—開陽”“南明—花溪—清鎮”“觀山湖—白云—修文—息烽”三大協作聯盟;二是縣域共同體,各區(市、縣)以強校工程品質校為龍頭,涵蓋實驗校、培育校和非項目校,按照相對就近原則組建大學區;三是鄉鎮共同體,強化鄉鎮中心校或片區中心校的樞紐作用,構建鄉鎮與村組同步發展的教育體。通過組建教育共同體,實行捆綁考核,推進學校管理、課程實施、教師發展、教育科研、評價考核一體化,以優質資源帶動,推動薄弱學校跨越式發展。市縣兩級將分別組建專家指導組,為各地各校實施“強校工程”提供專業指導。
《實施方案》提出,確保實現到2022年底,縣域內40%以上公辦初中和鄉鎮中心完小及以上的公辦小學不低于強校工程培育校水平,公辦學校大學區全覆蓋;到2023年底,縣域內70%以上公辦初中和鄉鎮中心完小及以上的公辦小學不低于強校工程培育校水平;到2024年底,縣域內90%以上公辦初中和鄉鎮中心完小及以上的公辦小學不低于強校工程培育校水平;到2025年底,所有公辦初中和鄉鎮中心完小及以上小學不低于強校工程培育校水平,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主體地位更加彰顯;到2030年底,貴陽市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基本滿足教育現代化要求,優質教育資源總量進一步增加,縣域內“強校工程”品質校占比不低于50%,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通過國家驗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