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觀山湖區圍繞‘黔中會客廳·美美觀山湖’,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促發展、一門心思抓落實,現代產業體系逐漸完善、改革創新活力迸發、新型城鎮化方興未艾、文體事業蓬勃發展、民生福祉更有質感、生態文明建設蒸蒸日上、社會治理效能持續增強,各項事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2022年年底,中國共產黨觀山湖區第三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擴大)會議召開,會議總結2022年工作,安排部署2023年的工作任務。
會議強調,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觀山湖區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全會要求,聚焦重點、保持定力、團結一心,以“強省會”行動為總抓手,全力抓好五個方面的重點工作,縱深推進“黔中會客廳·美美觀山湖”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來。2023年,觀山湖區要聚焦產業、企業、環境,進一步激發實體經濟向前發展的潛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高質量發展夯實物質基礎。
做強產業。繼續按照“二三驅動、四化并進”思路,搶抓全市產業結構和布局升級機遇,進一步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在產業體系現代化建設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跑出競爭力。工作中,要強工業、強服務業。
做強企業。市場主體是實體經濟的肌體細胞,抓好市場主體就抓好了實體經濟。在工作中,要抓紓困、服務、培育。
做強環境。環境是實體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必須堅持不懈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向好、全面向好。工作中,要抓平臺建設、政策落實、服務提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2023年,觀山湖區要牢牢把握黨的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觀,以更普惠的優質教育、更完善的創新服務體系、更靈活管用的人才機制為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賦能增力。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2023年,將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舉全區之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工作中,將抓好教育配套、提升辦學質量、強化師資隊伍、推進“五育”融合。
堅持科技創新賦能。2023年,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圍繞全省“3+N”科技創新治理新機制試點,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使科技創新“最大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工作中,要抓好招引、服務、成果轉化、生態營造四個方面工作。
堅持人才引領驅動。2023年,將面向經濟發展、民生事業、社會治理三大領域,超常規抓好“引育用留”四大工程,以“創聚觀山”推動人才大匯聚,具體做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個方面的工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2023年,觀山湖區要把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貫穿城市建設方方面面,提升城市品質、鑄就城市內涵,讓老百姓的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優化城市空間規劃。堅持城市總體發展戰略,拓展深化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成果,高質量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并配套完善產業規劃、交通規劃、民生規劃等內容,讓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具體要抓好融合發展、試點建設、輻射引領等工作。
扎實推進民生工程。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千方百計提高群眾生活品質。工作中,要抓“一圈兩場三改”建設、農村“5+1治”(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廁、治風、治路)工作以及民生實事。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讓老百姓共享發展紅利,同時要抓就業增收、“一老一小”、文化事業、醫療衛生等方面工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的高度謀劃發展。2023年,觀山湖區將立足兩塊國字號生態“金字招牌”,將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不斷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努力在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中當標兵、作示范。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工作中,要抓生產方式綠色化、生活方式綠色化。
縱深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在工作中,要抓生態保護、問題整改、系統治污。
穩步擴大生態產品供給。在工作中,要抓綠道建設、生物多樣性、擴綠行動。
穩妥有序推進“雙碳”。要立足能源資源稟賦,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持續深化生態系統生產總值(DEP)核算體系建設,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科學制定“雙碳”方案,堅持穩中求進,按照國家“雙碳”工作規劃部署,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保障群眾正常生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觀山湖區要統籌好安全與發展兩件大事,堅定不移推進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確保政治安全。要把政治安全擺在首位,毫不動搖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工作中,要抓政權安全、抓制度安全、抓意識形態安全。
確保社會安定。始終繃緊安全穩定這根弦,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工作中,要抓安全生產、公共安全、風險化解。
確保人民安寧。堅持黨建引領,堅持法治、自治、德治相統一,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提升治理效能。工作中,要抓法治、抓自治、抓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