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落成啟用以來,位于貴州平塘大山之中的“中國天眼”(FAST)已發現660余顆新脈沖星,成為世界上發現脈沖星效率最高的設備。
“中國天眼”進入成果爆發期,“FAST取得的一系列成績,是無數人默默耕耘的結果。”7月21日,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發現和研究脈沖星,對人類了解宇宙意義重大。“讓中國天文學家看到更深遠的星空”,這是“中國天眼”團隊的浪漫理想。
與“大國重器”FAST結緣后,今年44歲的姜鵬常常奔波于北京與貴州之間,在平塘的大山里注視著從宇宙深處反饋到地球的信息。
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落成啟用。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希望參與項目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和建設者再接再厲,發揚開拓進取、勇攀高峰的精神,弘揚團結奮進、協同攻關的作風,高水平管理和運行好這一重大科學基礎設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去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貴州時,通過視頻察看“中國天眼”現場,并同總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連線時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科技為先,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和中堅作用。他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東等杰出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領域實現并跑領跑,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姜鵬說,FAST工程團隊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南仁東先生為榜樣,保障FAST高效運行。
“大家都受得了清苦、坐得住‘冷板凳’。”姜鵬說,最初為了FAST調試工作,解決重要的科學技術問題,團隊成員曾連續3個春節在現場加班。不僅如此,FAST運行全年無休,大家都堅持戰斗在第一線,全方位支撐望遠鏡正常運行,保證望遠鏡的正常輸出。
目前,觀測設備每年運行達6000個機時以上,有效支撐了一系列重大科學產出。
在保障FAST穩定運行的同時,FAST工程團隊正在進行技術研發,繼續提升望遠鏡性能。“我們正在研究新的探測器、新的測量技術,使望遠鏡質量精度更高一點。同時,也在開展望遠鏡的選址工作,推動陣列方案落地。此外正基于脈沖星測試方法,建立自主可控的時間競爭體系,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姜鵬說。
這幾天,甘恒謙正在加快研制新型相控陣饋源接收機及其關鍵技術,提升FAST觀測效率。作為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電子與電氣工程部主任,甘恒謙表示,FAST運行和維護絕不是墨守成規的日常重復。
“要把一個巨型設備維護好,高效運行的同時擴展它的功能、提升它的性能,需要不斷給它注入新的元素,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地研制新技術、新方法升級望遠鏡。”甘恒謙說,“以南仁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科研工作者潛心研究,堅持自主創新,把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變成現實。我們將繼續發揚這種精神,勇于創新,把FAST維護好,產出更多高質量的觀測數據和重大科學成果來回饋社會、回饋國家,為科技強國做出應有貢獻。”
和甘恒謙一樣,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測量與控制工程部主任孫京海也正忙著研究基于動力學的FAST柔性饋源支撐控制方法,以期實現更高的饋源接收機定位精度,提升FAST觀測效率。
對待工作一絲不茍、對待技術問題刨根問底……孫京海的身上,總有一些南仁東先生的影子,這是大多數FAST工程團隊成員的寫照。
“南老是我的研究生導師,他認真嚴謹、博學多才和親力親為的工作作風和人格魅力始終影響著我。他的求真求知、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我終身學習的榜樣。”孫京海說,“從進入FAST工程團隊的那天起,南老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大家,他的精神鼓舞著我們不畏困難、不忘初心,努力把‘中國天眼’運行好,并通過不斷地技術升級使之持續保持世界領先,成為當之無愧的觀天利器、大國重器。”
2021年度觀測季即將于2022年7月31日結束,FAST現場運維工程師孫純這段時間非常忙碌,既要完成好每天的觀測任務制定,還要做好2022年度觀測季準備工作。
去年3月31日零點,“中國天眼”正式對全球開放,全世界天文學家均可提交觀測申請。孫純的工作是根據FAST時間委員會的評審結果,制定每天的觀測任務。
“我們順利完成一個年度的觀測任務安排,保障了望遠鏡的高效運行。”孫純說,作為一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扎根深山服務FAST,需要激情和理想。未來,將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本領,做好望遠鏡運維工作,為全世界的天文科學家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讓FAST產出更多更好的重大成果。
在FAST工程團隊的努力下,隨著性能的提升,FAST的科學潛力逐步顯現。目前,已在脈沖星發現、快速射電暴、星際介質及恒星形成等研究領域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極大地拓展了人類認知宇宙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