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so4ck"><nav id="so4ck"></nav></dd>
  • <nav id="so4ck"><code id="so4ck"></code></nav><dd id="so4ck"><nav id="so4ck"></nav></dd>
    <optgroup id="so4ck"></optgroup>
    <xmp id="so4ck">
  • <nav id="so4ck"><code id="so4ck"></code></nav>

    搬出大山天地寬 火紅日子似蜜甜——貴州192萬搬遷群眾樂享新生活

    發布時間:2022-07-19 17:25    所屬類目:貴州要聞   文章來源:貴州日報

     

      夏日三伏天,廣場綠樹上的蟬鳴越發響亮。家住松桃苗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點團山社區的龍秀海擦了擦額頭上的汗,轉身又興致勃勃投入到社區苗歌隊的節目編排中。從昔日久困深山的困難戶,到如今融入新家園、樂享新生活的“新市民”,身份轉變帶給龍秀海滿滿的幸福感,而這一切,都源于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
     
      易地扶貧搬遷是徹底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貧困問題、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舉措。2015年,貴州率先打響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當頭炮”。作為搬遷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省份,貴州從“前半篇文章”探索“六個堅持”,到“后半篇文章”實施“五個體系”制度性安排,確保了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十三五”時期,貴州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92萬人,累計建成949個集中安置點,全省新(改)建學校(幼兒園)669所,提供學位54.7萬個,新(改)建440個醫療配套項目,滿足搬遷群眾基本就學、就醫需求,安置點教育、醫療服務全覆蓋。截至2022年6月底,我省搬遷群眾已就業41.45萬戶92.99萬人,就業率92.34%,實現了有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前半篇文章”:“六個堅持”挪窮窩斬窮根
     
      “100平方米的大房子,寬敞明亮,拎包入住。電視、冰箱、洗衣機……搬進來時全都有。”搬進都勻市金恒星社區的羅在清,感言自己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2016年11月,羅在清一家人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遷到都勻市金恒星社區。“比起以前,現在生活好太多了,就業、就醫、就讀都特別方便。”對現在的生活環境,羅在清很滿意。
     
      為打贏易地扶貧搬遷這場輸不起的脫貧攻堅“硬仗”,貴州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有保障”,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了易地扶貧搬遷“六個堅持”,即堅持省級統貸統還、堅持以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堅持城鎮化集中安置、堅持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堅持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舉債、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走出了一條獨具貴州特色、又具廣泛借鑒價值的易地扶貧搬遷新路,創造了脫貧攻堅的“省級樣板”。
     
      “六個堅持”形成了明確的政策框架和實施路徑。在這個整體框架之下,省級層面先后出臺了57個省級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性文件,確保各級各地在執行中不走形變樣,確保群眾能夠搬得穩穩當當。
     
      政策好不好,要看群眾是笑還是哭。2019年初,貴州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的隨機入戶抽查結果顯示,群眾對搬遷政策的滿意度達99.46%,對配套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的滿意度達99.03%,對住房的滿意度達98.28%,對就業脫貧措施的滿意度達97.95%。
     
      “后半篇文章”:“五個體系”提升“三感一度”
     
      從深山的破瓦房搬遷到興義市栗坪社區的現代化住宅,76歲的王大恒曾經打過好幾次“退堂鼓”:城里沒地種能干啥?水費電費付不起咋辦?鄰居都不認識咋過?
     
      如今,王大爺已徹底沒有這些憂慮,不用種地每月也能領到養老補貼,困難家庭水電費減免,村里的老人們都搬到了一個小區,大家聚在一起擺龍門陣的時間比以前還多。最讓他滿意的是看病就醫:“原來到小醫院都要走二三十里路。現在社區就有衛生站,公交車一坐就到大醫院了。”
     
      易地扶貧搬遷,要持續寫好“后半篇文章”。貴州在全國率先制定了易地扶貧搬遷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創新推進“五個體系”建設,從培訓就業、文化服務、公共設施、社區治理、基層黨建等方面,全面加強對易地移民搬遷群眾的服務。
     
      圍繞民生,群眾安心。貴州縱深推進“五個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逐步實現“五個轉變”。在就業產業方面,由保脫貧向提質增效轉變;在公共服務方面,由保基本向提檔升級轉變;在社區治理方面,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管理轉變;在文化服務方面,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在基層黨建方面,由抓覆蓋向全面引領轉變。
     
      隨著搬遷建設任務全面完成,2020年12月,貴州出臺《關于高質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意見》,標志著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全面進入后續扶持高質量推進的新階段。
     
      后續扶持:發展產業讓群眾端穩“飯碗”
     
      “我回鄉創業的初衷就是想帶領更多搬遷群眾就業,讓他們有穩定的工作,過上更美好的生活。”貴州潤格電子有限公司負責人張仕勇說,2020年,他與妻子、父親一起搬入興義市義龍新區大龍潭社區。看到舒適的居住環境和完善配套設施,在外工作多年的他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拿出多年積蓄,回鄉創業!
     
      了解到他的創業意愿后,大龍潭社區提供了就業補助、房租補助等,“有國家政策的支持,社區的優質服務,潤格電子很快就投產了。”張仕勇說。2021年,貴州潤格電子有公司的產值近300萬元,帶動80余名搬遷群眾就業。
     
      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精心選擇產業項目,確保成功率和可持續發展。為此,黔西南州興義市的灑金街道的10萬棒食用菌菌棒生產基地,確保搬遷群眾戶均兩個以上的就業崗位;威寧自治縣搬遷群眾組建了6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吸納搬遷群眾就業1000余人;天柱聯山社區由搬遷群眾組成的職業農民勞務隊,到農業企業、合作社、產業基地務工達1.2萬多人次,收入200多萬元,800多名隊員端穩了“飯碗”。
     
      “十四五”時期,貴州將立足于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與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銜接,抓好集中安置區產業發展、就業幫扶和社區治理,確保實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全面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熟女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