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與貴州大學成功合作研發的600兆帕級鋁鋰合金型材,強度大、體積輕,價值是同體積鋁材的50倍,可用于新能源汽車、航天航空領域,我們是國內為數不多掌握此項技術的企業之一。”貴州貴材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衍雷介紹,該公司去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獲得了政府在資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今年將力爭在高附加值鋁型材的產量上有更大突破。
該公司的迅猛發展得益于我省正在著力構建的優質中小企業培育體系。去年底,《貴州省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暫行)》(以下稱《細則》)出臺,明確提出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三個層次優質中小企業梯隊,中小企業有了更加清晰的發展指引。
“十四五”期間,我省計劃將累計培育2000家以上創新型中小企業、700家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家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激勵創新發展
“我們剛通過貴陽市市級專精特新企業認定,今年有信心申報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推動形成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供應鏈。”記者近日來到位于貴陽經開區的貴陽黔江航空保障裝備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發展部副部長趙文正與團隊商討今年的工作重點。
貴陽黔江航空保障裝備有限責任公司深耕航空軍品細分領域20余年,每年研發費用的占比都在5%以上,在航空地面保障設備領域擁有強大的技術積累。
“以前企業不太了解專精特新企業認定標準,此次發布的《細則》明確了認定標準,申報成功后企業將獲得稅費優惠、人才獎勵和金融支持,也能提高品牌形象,有利于企業長期發展。”趙文說。
“我們鼓勵各類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逐步提升專業化水平、創新能力,實現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發展,成長為優質中小企業的中堅力量。”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中小企業處負責人表示,對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認定,《細則》規定得非常詳盡,從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創新能力四類13個指標進行全面量化,滿分100分,企業得分達到60分以上即符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標準。在產業導向上,培育工作以制造業企業、制造業和信息化相融合的企業為主,突出產業鏈屬性,重點鼓勵位于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及核心領域的企業創新發展。
強化梯隊培育
作為專精特新“大戶”的貴州長通集團,旗下有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其中,貴州新曙光電纜有限公司去年年底正式通過IATF16949認證,獲得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國際通行證。
“集團擁有多家專精特新企業,此次發布的《細則》為我們旗下的企業集群發展明確了方向,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梯隊培育,持續、深入開展技術研發,加強與高校等科研機構開展深度產學研用合作,在電線電纜各細分領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解決行業技術難題并取得更多實質性成果。”貴州新曙光電纜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申進表示。
“中小企業是創新發展的生力軍,3個梯度代表了優質中小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在評價或認定標準的設置上,也體現了這一思路。”貴州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曾春花認為,中小企業資源相對有限,此次《細則》明確了優質中小企業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主導產品所屬領域等專業化重點培育方向,更利于中小企業守住精準定位和長期專注主導產品的生命線。
對于具體的培育工作,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中小企業處負責人介紹,此次發布的《細則》提出,分3個層次強化對優質中小企業梯隊的培育。其中,創新型中小企業是優質企業培育的廣泛基礎,其評價標準包括創新能力、成長性、專業化三類6個指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注重特色,認定標準包括從事特定細分市場年限、研發費用總額、研發強度、營業收入等基本條件,并從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能力四方面設置13個指標進行綜合評分;專精特新“小巨人”是排頭兵,企業認定標準圍繞專、精、特、新以及產業鏈配套、主導產品共6個方面,分別提出定量和定性指標,被認定企業需滿足全部指標要求。
幫扶更加精準
“非道路機械電氣控制系統可以說是我們的王牌產品,市場占有率在全國排名前三。”貴陽永青儀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周南告訴記者,憑借著在細分領域30多年的深耕,去年6月,該公司入選工信部公示第三批第一年建議支持的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名單,不僅得到了研發經費的扶持,還獲得了專項政策支持。
“我們針對不同層級中小企業的特點和需求,制定完善分類專項扶持政策,加強創新、人才、財稅、土地、金融、能耗等要素保障,推動形成支持優質中小企業發展的合力。”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中小企業處負責人說,對遴選的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企業一次性獎勵60萬元,獲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次性獎勵100萬元,并鼓勵各地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優質企業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省區域股權交易市場專精特新專板掛牌。
在服務方面,將著力構建優質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強化對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指導,支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為優質中小企業提供各類專項服務,搭建創新成果轉化、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產業鏈供應鏈配套協作等平臺,為優質中小企業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鼓勵金融、擔保、投資等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為優質中小企業提供普惠和精準服務。